热点 10:粮食安全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 粮稳天下安。习近平总书记 2022 年在四川考察粮食生产时指出:“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极端天气频发等背景下,我国夏粮实现增产,秋粮克服多重挑战,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政策理论】
1.背景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70 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 14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2.问题
(1)我国粮食呈现供需结构性矛盾。一是低端产量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二是口粮安全与改善型需求的矛盾。到 2035 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必然导致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向高质量改善型需求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将会越发突出。
(2)粮食增产空间面临硬约束。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是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面积距离 18 亿亩的耕地红线越来越近。二是耕地质量明显下滑。由于高强度利用,我国耕地基础地力也呈现下降态势,东北黑土地退化、南方耕地酸化、北方耕地盐碱化等问题尤为突出。三是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足。部分农村地区出现耕地撂荒、耕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等现象。
(3)国际粮食供应稳定性不足。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和国际形势的持续紧张对全球粮食供应体系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国际粮价出现大幅波动,给世界粮食安全带来了不确定性。
3.对策
(1)严格落实藏粮于地战略,保障耕地面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防死守 18亿亩耕地红线,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一是严守耕地数量红线。耕地的红线就是保障粮食的大坝,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质保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二是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打造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三是要树立大食物观。要深入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破除耕地的资源束缚。粮食的空间来源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从向土地要粮食转而向江河湖海要粮食。
(2)扎实走好科技创新之路,为粮食安全插上“科技的翅膀”。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其中首要的就是种业科技。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子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性资源,是开展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性保障。政府要增加资金、人才投入,通过开展种业领域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确立以农业科技企业为主体的种业创新体系,为我国种业科技研发的长期持续发展奠定自主创新基础。
(3)层层压实责任,将粮食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政府必须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一方面要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另一方面要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顺序。分类分级划分耕地用途,高标准农田原则上要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对于一般耕地,首要满足口粮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用地需求,不得为追求经济效益在未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非食用农产品生产活动。
(4)增强政策支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是让农民种粮有钱挣。”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必须和提高农民粮食收益相统一,综合实施补贴、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创新经营方式,优化实施种粮收入补贴政策,强化金融保险政策支持,实现农业发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协调发展。
【知识运用】
3. 你单位近期开展了一项“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活动,倡议工作人员在用餐时少拿勤取,但是活动开展一周后,单位食堂反映,浪费现象仍然存在,领导要求你去处理,请问你怎么做?
(编辑:zhangyu17)